2020年时,伽马数据发布的《2019-2020中国游戏市场企业研发储备报告》显示,2019年底/废土题材游戏流水占比高达303.9%,在众主流题材中拔得头筹。
事实上,如果对2019年的市场动向进行复盘,我们会惊讶的发现,末日/废土游戏在2019年的爆发,其实并非源于该题材游戏数量的高增,而是单一爆款的强势带动,这款产品就是网易2018年末推出之后的《明日》。
过去5年间,《明日之后》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、爆发力无疑令人咂舌。
在2018年公测之初,《明日之后》就迅速登顶iOS免费榜,同时拿下冠军榜TOP5,此后几年里,伴随着每一次赛季大版本的推出,庞大的用户群体又都会被焕活,再次将其送回iOS冠军榜TOP10之内。
而就在2月16日,《明日之后》正式宣布游戏解锁了“累计2亿玩家”的成就。
从5年长红,到沉淀2亿玩家,很明显,时至今日,当我们重新利用《明日之后》时,不能将其当做一款已普通的游戏单品来看待了。
不仅是因为《明日之后》是激动人心的祭坛雕像,更重要的是,正如《率土之滨》依托“季制地缘战略”开创了「率土这样」阐释了品类一样,《明日之后》也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,在“废土生存”这一领域孕育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内容框架——“明日般”。
在此番,在《明日之后》完成了两亿玩家的“小目标”后,GameRes认为也是时候来定义一下“明日之后”了。
依托单人、多人玩法双循环,营造真实自由的末日生存体验
在拆解「明日类」内容框架之前,首先需要知道的是,《废土生存》游戏到底有何魅力让玩家们趋之若鹜?
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曾指出,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,这五大需求可以说根植于每个人的基因里,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绵延至今的原始驱动力。
而《废土生存》游戏之所以能够引起玩家紧张、刺激等情绪紧张,核心原因在于在末世背景下,人类的每一种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,尤其是在下层的生理、安全需求陷入“供需矛盾”后,玩家将日益加剧的生存压力,进而受本能驱动去解决这些问题,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,又将导致玩家极高的成就感。
因此难以理解的,优秀的生存游戏,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的满足玩家的各项需求,最终让玩家在各个阶段不断获得成就感,不断实现自我价值。
在GameRes看来,《明日之后》之所以能成为“废土生存”手游的扛鼎者,就是因为其机制通过玩法设计构建了单人、多人两套循环,自下而上的长期迎合了玩家的需求,这也成为了「明日般」的根基所在。
单人循环:参与“劳动创造价值”,构建资源流转完善闭环
当你手无寸铁的置身于危机四伏、感染者横行的废土世界时,你的洗衣目标会是什么?
显然,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,尽力“活下去”。
这对应的其实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、人类需求,观察「明日式」的相关设计,其实不难发现,玩家自踏入这部片土地开始,就始终在收集、整合、利用资源的本能目标驱动下,沿着“采集——制造——战斗——建造”的玩法闭环体验。
如果代入视角玩家,他们在《明日之后》中渡过的就是这样一场寻求生之旅:
今天是我进入《明日之后》世界的第一天,手无寸铁的我,曾在开发区被感染者们追得抱头鼠窜,只能在白天偷溜到秋日森林,拿起我的斧子和镐头,焦急地抓着树木、石头、麻等资源,再随手采摘几个果子,只为保证自己不被饿死。
在“苟活动”数日并积累一定资源后,我看着满是缺口的斧头,开始摸索着制作一些工具和武器,以应对复杂的末日环境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重新制作斧头后,我还制作了第一把弓箭,这使我能够在通过打猎获取肉类之余,还有许一些防身能力。
这一天,在夜幕即将来临之后,我点燃了一个小公园的火,在取暖的同时还吃着热乎乎的食物,不禁泪流满面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对制造的理解越来越深入,我逐渐做好了枪械、装备、药品,只为在提示面对感染者的意向时,能够具备与其中之一战斗的能力。渐渐的,我看着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倒在我面前,我也从他们身上或根据地搜刮出惊人的稀罕玩儿。
至此,“生存”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件容易的事,我开始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为了在这片废土世界长久的生活下去更加平稳,我开始寻找合适的土地,利用日常积累的资源和迫切熟练的制造经验,一步步规划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。
在建筑落成的那一刻,我感慨万千,因为这不仅仅是我心血的结晶,更是一个能保证我生存安全的重要“堡垒”。
透过还原对玩家绝佳视角体验的,其实不难发现,在《明日之后》中,“采集——制造——战斗——建造”这一玩法闭环,自然地支撑起了各种资源的流转,也构成了“单人循环”的根本逻辑。
在GameRes看来,这套“单人循环”机制本质上给玩家带来了“劳动创造价值”这一思想,健身的“劳动行为”促进了资源循环,也为各玩法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链接,由此玩家也能以一种与现实逻辑相契合的形式,一步步共同高度拟真的废土生存乐趣。
同时,与传统生存游戏通过数值、战力去承担角色成长、解锁更多玩法不同的是,在搭建起这套玩法闭环后,玩家拥有的一切都是各种“行为”的反馈,这不仅缓解了“数值驱动”带来的束缚感、重复感,还弱化了玩家间的层级分层,夯实了用户生态。
因为每名玩家都深知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只要努力劳动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,玩家也能如现实一般自由选择生存、成长、发展的方式,在高度开放的游戏环境中,享受到更强的沉浸感。
多人循环:以“社交”为入口,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价值
在解决个人温饱,以及稳定的生活后,马斯洛理论中上层的社交需求、尊重的需求就保障,他们将促使玩家寻找导师,并在与他们的关心中,通过释放个人价值以求得尊重与喜爱——相比单机游戏的无的放矢,不得不说,作为多人在线游手的《明日》,这就是接下来大需求的优质进口。
这一逻辑,观察《明日之后》的设计思路可以看出,沿着袭着“劳动创造价值”这一核心思路,以“社交”为切入点,将个体玩家间的资源流转主轴进行了全国,整体围绕“资源分配”与“资源共享”进行发散,形成了一套“多人循环”机制,在最终补切单人玩法的同时,创造了也了其中断的游戏生态。
官方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,促成了5年来玩家间资源流转的活跃度
身处末世中,每一种资源、生活技能人类的生存都说弥足珍贵,然而个体力量地位是单薄的,没有人有珍稀资源收集所有稀有资源,也没有人有掌握一切技能,因此联合玩家报团取暖,并通过合理的“资源分配规则”各取所需,才能保证长久的生存。
这是大众认知中的“末日生存法则”,亦是《明日之后》中“多人循环”机制的第一着力点,那么重新落回玩家视角,他们又是怎样从孑然一身到好友成群,并在社交过程中巧妙实现“多人资源流转”的呢?
完善的“多人社交体系”,是《明日之后》多人资源流转的基础
在进入这片废土世界的今天后,我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小,已经能够保证基本的房子温饱的平静生活,但身处这个偌大的世界中,总是孤身一人难免有些寂寞,因此我踏上了通往“快乐101”的路——听说在那里,有无数个与我一样的末日学员建立“营地”抱团取暖,我也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,同时选择了“伐木工”这一采集专精职业的我,也希望用珍贵的木材,去跟选择了护甲工、建造师等其他职业的人类交换资源。
想起明日赚到的第一桶金,当年还是一个采麻工,每天都蹲在海岛附近等红麻刷新,枪械卖需求大的时候,一天还能好几万,现在已经发家致富盖好别墅了
一名护甲工第一次入几千金条,就是解锁皮革半成品的时候。作为许多装备都需要皮革,皮革吨多少都不愁卖,所以我会趁原材料价格低的时候大量购买入!平平无奇赚钱小能手一枚。
不难看出,在《明日》中,每个玩家都可依托职业特性,大部分他人难以获得的稀缺资源,再进一步通过与他人交易实现“资源置换与再分配”,这不仅帮助《明日之后》打通了从“单人资源流转”到“多人资源流转”的路径,更凸显了每名玩家、不同职业的独特性,以及长期以来持续强化玩家对“劳动价值”的正向收获。
多年来广泛流传的末日题材艺术作品正如绘画那样——在末日大环境下,有用的人才能“活下去”。
这是「明日式」“多人循环”的核心,亦是满足玩家“尊重需求”的合理方式。
如何利用职业特性“劳动致富”始终是玩家群体中的热门话题,除此之外,“营地”的存在,既为玩家间建立社交联系提供了纽带,也为“资源共享”搭建了一个平台,可以说是资源效率提升的集体化形态。
其中,将“资源共享”视为最突出的,应该就是“合居”系统了。
在快乐101加入“营地”后,我结识了可爱的小伙伴,其中有一个名叫“小青”的女孩与我紧密相连。
我们在清晨前往秋日森林,肩并肩远望朝阳冉冉升起;我们在雨夜的小木屋起起篝火,依偎取暖;我们在狂风肆虐的沙石堡,采摘大片的西瓜,在背风处嬉戏笑着分食相互……
朝夕的关怀使我们的情感渴望越来越强烈,有一天,我和你提出了想共建一座大房子“合居”,你笑着答应了。我们一起设计蓝图,一起畅想未来,在房屋落成后,我们同吃、同住、资源同享,我们都认定对方是这个废土世界中,最重要的“舍友”。
GameRes认为,像这样极为深度的社交联系,一方面可以说是早期中守望相助的最好体现,进一步赋予了游戏的真实感;另外,这也最大化的满足了玩家的“社交需求”,并伴随着玩家间的情感关系绊脚石迫切牢靠,《明日之后》的用户生态、社交生态也愈发有活力、肉眼可见的,明显出现玩家都在微博、网易大神等社媒,回忆与好友合居的点点滴滴,或者展示原创“面对面建筑”,对外输出大量高质量的UGC内容。
也不仅如此,随着游戏进程的深入,“营地”衍生出了多人的社交乐趣,也随着资源的恳求求助越来越多,例如玩家们可以利用资源开展“基建工程”,必须是完整贯穿地图的马路与桥梁,还是建造滑索帮助卡塔尔介入障碍险阻,都真正实现了利用资源改造世界、便利他人,说明有趣的基建长期在社媒上被玩家拿来分享与讨论。
在完善的“多人循环”支撑下,《明日之后》让消费玩家都在社交中赢得了尊重,而当这一系列需求都得到满足后,《明日之后》不断出圈的“美剧式”版本迭代设计,不仅持续了玩家“常玩常新”的新颖体验,更是将目标指向了马斯洛理论的麻醉需求——实现。
过去5年里,每一次的大版本更新,《明日之后》总能带领全服玩家积极参与其中,为人类火种的存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“历史城市”资料片,在莱文市大门打响城市收复战;“大迁徙”资料片,人类齐心协力修复人类铁路;“火山爆发”资料片,人类如何对抗自然灾害,守护家园……
回过头来看,又一个独特于《明日之后》全体玩家的“生存大事件”得以创建,最后玩家也都在改变世界、奠定人类命运的过程中,实现了“自我价值”的释放与升华。
而最难能的是,“美剧式”的更新节奏,从根本上保证了《明日之后》帮助玩家“自我实现”的无限可能性,因为其在未来仍可以持续拓宽玩家谋求“自我实现”的空间,使产品本身永葆活力。
去年8月,《明日之后》开拓了一片全新的“废土海洋”,引发全网热议
结语
众多的表明,在《明日之后》历时五年的探索后,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,打造的一套以单人、玩法双循环为核心的成熟框架已确立,这也如今GameRes眼中的「明日般」的雏形,足以供养大量《废土生存》后来者的后续参考。
但意思是,若想复制《明日之后》的长线成功,只是刻板的套用「明日般」的设计理念并不可取,爆炸细节的准确把控才是关键。
例如既往生存游戏常见陷入的误区,就是将一切成果都转化为战力去呈现,这会极其夸张游戏的真实感;在设计“采集——制造——战斗——建造”六人循环时,不能忽视在它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,因为如果他们各自为战,最根本的“资源流转”逻辑将无法成立;还有诸如此类职业系统的设计,“各司其职”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,的话玩家间资源交易的路径也需要打通,否则资源分配与共享也将成为空中楼阁……
作为《废土生存》手游突破的开拓者,同时也是「明日类」内容框架的创造者,此番「突破 2 亿玩家」虽然是《明日之后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但其上限肯定还远远不止。
相信未来,《明日之后》还能在内容迭代的过程中释放更多长尾潜力,并继续将「明日类」进一步完善,带动更多「明日类」新产品的出现,为《废土生存》注入更多活力。
邮件:siyushenqi@gmail.com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