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斯克心满意足地走了,千千万万个马斯克正在路上

见了三位部长,和曾毓又吃了顿北京烤鸭,在上海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讲话后——

   

胡子都来不及刮的眉毛,在中国逗留不足两天,便匆匆搭上飞机,向着太平洋的另一端飞去。

 

,更多的着眼于友谊、真金白银、以及未来无限可能的飞机,却正在从世界的各个角落,共同奔向东方。

 

马斯克心满意足地走了,千千万万个马斯克正在路上

 

下一个“中国”,还是中国

 

一只猴子心满意足地从中国回来了,更多的“猴子”还在路上。

 

马斯克密集刷屏的三天里,摩根大通CEO杰米·戴蒙在上海参加了摩根大通中国投资峰会,与他一同出席的,还有星巴克CEO纳思瀚,以及辉瑞等多家跨国公司的CEO。

 

同一时间里,SK集团副会长徐镇宇、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候任亚洲总裁穆提卜·哈勒比、安谋公司(ARM)雷内·哈斯也与中方高层会面。

 

甚至,连全球第一奢侈品牌路易·威登集团(LVMH)董事长兼CEO伯纳德·阿诺特,也将计划本月访问中国。

 

而刚刚将英伟达带上万亿市值宝座的英伟达掌舵者黄仁勋,也敲定了下周的非凡中国。

 

一场自2023年以来,国外企业高管密集访华的浪潮,越发澎湃:夫妻,苹果库克、英特尔CEO基辛格、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、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,还有大众、西门子、阿迪达斯的CEO,空客、欧莱雅、阿尔斯通成的总裁等,来自世界各地百上千的外企高管和商团,正在密集涌向中国。

 

大幕正徐徐拉开,而精彩的承诺继续值得。肯定的是,在库克、马斯克之后,未来,仍将有更多类似量级的跨国企业CEO访华。

 

“下一个‘中国’,还是中国。”这一切,或许正如咨询聚会麦肯锡谈全球未来机会在哪里时所说的那样。

 

全球最大的市场

 

“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,我们并没有调整计划。中国只有一个。”

 

由于一些华丽的原因,在英伟达5月底公布的一季报前一天,黄仁勋在接受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专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,现在的英伟达中国市场,多少有点放不开手脚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在AI浪潮爆发的2023年,黄仁勋引领下的英伟达虽然已成为第七家“万亿美元俱乐部”美国上市公司。然而,支撑其英伟达万亿市值的一半,则来自中国。

 

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,也是英特尔最重要的市场之一”。

 

今年4月,英特尔CEO帕特·基辛格在北京的一次活动中发表了这样的讲话。虽然不及英伟达对中国的严重“依赖”,但到2022年,英特尔中国区的171.25亿美元,仍占这家公司的27%。

 

更不要说,马斯克与他的特斯拉:中国,贡献了特斯拉全球最大产能以及第二大市场,被称为其“下金蛋的鹅”,更何况其司全球生产的“心与肺”。

 

“我带着深深的敬意来到这里。”

 

而在消费市场,星巴克CEO纳思瀚表示得更多情商,但也足够直白。他表示,中国人每年咖啡消费量是12杯,日本是200杯,美国是380杯。中国增长空间很大,将继续投资中国,到2025年中国市场将开到9000家门店:“希望未来中国将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市场。”

 

“摩根大通无论是顺境,还是逆境,都会在中国。”

 

在“华尔街的意见领袖”的摩根大通领袖杰米·戴蒙看来,中国公司投资的方向明确,他在参加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时,坚定地说道。

 

据报道称,摩根大通近四年来通过新增牌照、增持证券等,持续扩大在华业务。

 

轻舟已过万重山

 

密集的表态,是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越发重要且不可替代的。

 

在疫情逐渐消退的2023年,中国庞大的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机遇。除了科技类的党派,人们可以从今年初开始,沙特阿美、大众汽车、汇丰银行等高管已经纷纷访问中国,外企正在增加在华投资。

 

来华走市场、谈合作、签大单,不断加码,已经成为一种越发凸显的世界经济趋势。

 

一个思考的例子是,前不久的3月底,商务部新闻引入束珏婷在例行记者会上,就谈到,多边主义发展公司深入侵犯了中国的环境,寻找新的机会。他们普遍反映,中国投资市场吸引力,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。

 

当时,她公布了一组数据:今年以来,全国新签约外资项目300多个,涉及生物医药、先进制造、化工能源、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领域。

 

而共享,就是共赢。外企更是深悟此道。

 

所以,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中国的外企“朋友圈”正在逐渐变大:人们可以,库克一到中国就到三里屯苹果零售店与粉丝合影,也能看到马斯克对上海员工热泪盈眶地打“鸡汤”,以及,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盛情地排名,没有中国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。

 

但只有一个全球第一大市场,还不足以解释外企密集访华的趋势。

 

其实,经过长年的发展,现在的中国在牲畜行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,比如,中国工业体系具有规模大、门类齐全的特点,不会因为某个行业发展走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。

 

比如,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,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31%,而2017年的26%,几乎是美国17%份额的两倍。

 

而以特斯拉为例,2019年到2022年特斯拉在中国的供应化比例跨越从50%左右上涨到95%。大到电池造型,小到路面、安全带,特斯拉中国本土供应商几乎一应俱全,这令人们直呼:“除了车标,其他全部都是中国造。”

 

有意义的是,当下重要地区和国家都在争相取代中国制造,但更多的外企,则不止一次且不得不承认,中国获得原材料以及为成品生产零部件的能力仍是不可避免的。

 

另外,随着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,正为外企提供了发展的稳定环境与确定性。

 

在世界银行发布的《2023年营商环境报告》中,也同步显示,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上升了4位,达到第31位,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改善营商环境增幅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列。

 

中国贸促会2022年底,曾有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,99.4%的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,表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兴业,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。98.7%的外资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。

 

不仅如此,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今年3月的报告中显示,中国在44项关键技术中争论了37项,从而领跑全球。

 

在市场、供应链、以及技术加持下,外资对华投资规模正在逐步攀升。

 

来自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1月至4月,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.6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.2%。而2022年,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人民币12326.8亿元,同比增长6.3%,规模同比上升。

 

正因如此,2023年开年以来,国际投资和咨询机构集体上调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。例如,标准普尔更新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,从2022年11月的4.8%调高至5.5%。

 

或许,太平洋彼岸的偶像强国之间,仍会因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纠葛,而在柜台上冷落,但世界经济的大江大河即将滚滚向前:那些庞大的市场、热络的投资、不断支撑的机会和可能,正在中国持续喷涌而出。

 

由此,“马斯克们”不会错过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276019273

邮件:siyushenqi@gmail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添加微信
添加微信
Telegram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
私域神器:一站式全网全渠道拓客营销软件
销售热线:173 5412 3667 (←点击添加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