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每年丢掉1.8亿支订单”、“印度制造要赶超中国制造了”……
最近,世超在刷印度相关的消息时,经常看到这样的论调。
于是我追根溯源了,在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的报告里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:
从2014年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,印度从中国的手机进口量已经从1.8亿部,骤降到219万部。
而印度手机自产自销的比例,也从一开始的19%增长到了现在的98%,甚至有消息称印度几乎不需要从中国进口手机了。
不仅如此,印度甚至还扭头“抢”国内的一些订单。
就拿刚刚发布的iPhone 15来说,“印度制造”在首波发布时就已经参与进来了。
这也是苹果首次在新机型发布之前,就在印度实现量产。
要知道去年,iPhone 14在印度的出货时间比中国还晚了大半年,甚至再往前推几年,印度还只能生产过代iPhone。
现在,印度不仅能够和中国差不多时间生产新款iPhone,而且苹果还宣布,计划在2025年之前把25%的生产线转移到印度。
在此之前,大多数人肯定都还没有太把印度的手机制造当回事,而且印度的奇葩新闻真的太多了,甚至有时还当个乐子看。
但从Counterpoint的数据和iPhone产能的转移上看,条条似乎都在说印度手机制造业现在变强了……
世超也不卖关子了,说实话,一直以来,大家都有点小瞧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了。
就拿整机组装来说,在2014年以前,能在印度造出一台完整智能机的,就只有三星一家。
而随着一系列印度招商引资政策的发布,一众手机厂商都不顾之前外企在印的“惨惨遭遇”,屁颠屁颠直奔印度市场这个香饽饽。
投资的投资,建厂的建厂。
像小米、OV等这些手机厂商,当时国内手机市场已经达到极限期,也果断选择出海印度。
一开始他们只是出口整机过去,赚点小钱。
但尝到甜头之后,这些手机厂商的胆子逐渐大涨,开始投资建厂,实行发展印度市场。
目前,仅小米一家在印度建的工厂就有7个。
除了小米、OV这些国内品牌厂商,像国内知名的ODM(原始设计制造商)厂商智慧海派和上海与德等这些手机组装厂也看得心痒痒,开始将部分产线转移到印度。
目前,能够在印度生产整机的,光是国内厂商,就超过15家。
产能就更不用说,2015年,印度就已经超过越南成为第二个手机制造大国。
现在,整个印度智能机的建设量几乎是越南的两倍,大概是国内建设量的四分之一。
而且,印度的野心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本国智能机的自给自足,还部分延伸到了出口这块儿。
不说不说,在出口整机上,印度这几年整机也相当不错。
在搞“印度制造”的这九年期间,它对外出口了超过20亿部的整机。
去年印度建成的整机中,有16%都出口到了其他国家,甚至今年四、五月份,印度智能机出口额就达到了2000亿卢比,比去年同期的900多亿高了不止一倍。
像南非、美国、荷兰、英国和意大利,都已经被印度培育成了第五大稳定的“客户”。
连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国务部长拉吉夫·钱德拉塞卡都放出豪言说,明年,手机将成为印度出口的十大类别之一。
当然,印度的整机制造发展起来了,上游手机零配件的制造自然也会受到带动。
整机制造在印度完成产线布局后,卡利润的起点就跑到了进口零配件的头上。
为了削减这些不需要的开支,手机零配件厂商也开始了产线转移,像瀛通通讯、合力泰、长盈精密等都把部分零部件产线搬到了印度。
举个最直观的例子,2018年,印度手机市场有超过一半的厂商要依赖进口半成品,自己进口零件占到了一半。
而到了2019年,这个数据就来了一个大转型,有三分之二的厂商都实现了自己的进口零件合作,不再依赖完成好的半成品。
目前,包括主机板、电池模组、包材等近八个组装好的手机部件,制造商完全可以在印度本地购买。
不仅如此,零部件厂商向印度的增长仍在继续。
前段时间,全球3C领域最大的代工厂鸿海(富士康)就宣布,要在印度市场搞个大动作,豪掷500亿卢比,拓展下游的手机零部件和半导体业务。
就这样闷头的成长,印度一跃成为了这颗行星上的、大型的手机生产国。
印度的进步确实是神速,但有些媒体说“印度手机的产业将来要超越中国了”,世超却觉得有些印吹斯汀了。
因为现在谈超越中国这件事儿,有点还为时尚早……甚至,还有那么一丝不礼貌。
俗话说得好,已经在谷底了,怎么走都是向上的。印度手机市场出现如此夸张的成绩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起点足够低。。。
毕竟去年智能机市场已经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反观印度,才刚刚起步。
在印度开始发力的2014年,印度全国虽然拥有超过9亿的手机注册用户,但智能机的覆盖率却少得可怜,不到两成,大约只有1.2亿人在使用。
同样重要的是,印度人力成本真的太便宜了。
政府给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78卢比一天,折合下来就是15块人民币。。。
巨大的蓝海市场加上廉价的劳动力,只要印度政府稍稍转向,各大手机厂商自然就会不回头地跑过去投资。
有这么低的起点和这么大的机会,印度这个波,顶多算一个正常的发展。
不是真的“崛起”,归根结底,还得看其他方面的比重。
而从印度这些年发展的路数来看,他们政府有点太能整活了,不确定性太高了。
只要道理要发展手机制造业,就必须搞好自己的营商环境,发挥自己的人力优势,营造一个共赢的局面。
然鹅看看印度这几年的政策变化,显然它把重心放在了另外一个手段上,靠竖立的贸易壁垒生“抢”供应链。
像小米、OV等国内这些手机厂商,在印度建厂多少都有点被推着走的意思。
2016年,在“印度制造”还不到两年,莫迪政府就开始整活儿。
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,手机及其零部件的关税就跟坐上火箭似的,变焦猛涨。。。
其中对手机整机收的关税最高,最高关税达到了20%,像电池、充电器、支架这些手机零部件则相对来说低一点,平均关税为15%。
这下摆在国内手机厂商面前的选择就只有两个:
要么放弃印度市场,要么在印度市场建厂。
当然,小米这些手机厂商的选择都是巨大的,毕竟没有比印度更香的市场了。
等一国内众厂商建厂子大约了,印度又出来无利润狙击准备进一步收割。
这两年,印度的税务审查是一波又一波,几乎所有国内主流手机品牌都未能逃脱。
小米印度公司被指控逃税65.3亿卢比,vivo在印的119个相关银行账号被冻结,OPPO也被要求追缴近439亿卢比的税款。
这场阵仗,都把刚出海的荣耀给了干蒙了,连夜援救印度市场。
甚至三个月前,印度执法局还扔出一份文件,说要没收小米去年就被冻结的48亿人民币。
总结下来,印度在手机制造这块整的就是打个巴掌,给个甜枣的策略。
把产业链全都吸引过来之后再搞一些贸易壁垒啥的,到头来就都成自己的了。
虽然就目前来看,印度给出的“甜枣”算还过得去,一大波厂商都赶着去国外投资设厂。
但那印度尿性大伙也都门儿清,之前的纹章已经显露出来,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沃达丰。
所以现在去印度投资的厂商,也都是精品再精品。
就拿苹果来说,在印度的拓展也如蜻蜓点水般的试探。
这不,为了赚更多的票子,一个多月前苹果还会见了下印度地方政府官员,希望获得更多的扶植政策。
除了这些之外,打的是铁还需自身硬,更重要的是印度本地的手机供应链,目前还是扶不起的阿斗。。。
就像政府推行的“印度制造”政策一样,本意是希望扶植莫迪本地的手机制造商。
结果没成想,引来的小米、OV等这些品牌直接包圆了中低端市场。
对比在“印度制造”计划实施之前,还能从三星手中抢来一点市场贡献的印度四小龙Micromax、Intex、Lava和Karbonn(合称为“MILK”)。
2014年之后,就被小米、OV等不断挤压。到2021年时,MILK四个厂家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1%,基本上可以说是退出智能机市场了。
零部件上,就像前面提到的,明显的手机半成品都已经能在印度统一生产了。但当地对应的零部件供应链一点都没有发展起来,大部分还要靠进口。
去年,印度还惦记着扶一扶本土的零部件厂商,于是在2月9号限制进口手机显卡、镜头模块等部分手机零组件。
接下来,磁铁来了。
限制进口后,海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组被扣留在海关。而本地零部件制造商根本支撑不起来,导致手机厂商中断了供应链,整条产线直接瘫痪了。。。
于是2月24日,印度又紧急发布公告,恢复了零部件的自由进口。
再比如富士康,它想把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也不是啥新鲜事了,但转移三成产能,它就规划了五到十年。
这么慢,关键流程就卡在手机零件这块了,苹果组装用的零件几乎有九成都是中国特供的。
即使它把一些产能转移到印度去了,组装的零部件大部分也还是要从中国进口。
目前我国每年向印度出口的货物中,手机元件设备已经排到了第一批,金额达到了17.4亿美元。
综合来看,印度手机制造业现在还只是外强中干。
要真正把手机制造业弄支楞儿起来,还是得先搞好自身的硬实力,把本地的手机供应链培育起来。
再回到媒体渲染的印度制造崛起的话题。
说实话,要和十年前的它自己比,肯定是跃进国外,但要和国内手机制造业比的话,印度制造还真是差点儿意思。
在世超看来,印度手机制造业真想崛起,除了平衡好各手机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之外,布局本地的手机制造供应链也得迅速提上日程了。
邮件:siyushenqi@gmail.com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