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社交真的进入“寒冬”了吗?
上个月,笔者观察了多款收入持续增长的AI社交应用,发现它们正逐步从单一的“定制化聊天角色”,向更丰富、更具娱乐性的体验场景延展:例如引入“多角色互动”,为用户补充一对一交流之外的“群体社交”氛围;上线“动态漫”,通过可视化剧情增强沉浸感;以及推出“小说模式”,模拟类似“小说剧本”的叙事体验。不断迭代的玩法,正在让AI社交逐渐跳脱出“陪聊工具”的定位。
在这一轮“拼体验、卷形式”的竞争环境中,一款名为Tipsy Chat的AI社交应用在今年8月突然走红。点点数据显示,该产品最早于2024年8月上线,一年来增长相对平缓,但在上个月实现了月下载量环比近10倍的突破,单月新增用户超过35万,主要来自墨西哥、西班牙等西班牙语地区。从语言上看,Tipsy Chat目前支持包括英语、西班牙语、日语和繁体中文在内的10种语言,已基本覆盖主要海外市场。
Tipsy Chat上线至今下载量变化,来源:点点数据
与市面上多数强调“AI陪聊”“拟人化角色”的产品不同,Tipsy Chat把宣传的重点放在了用户的“主人翁”身份上,强调用户主导的角色扮演体验,意味着用户可获得的不仅仅是虚拟社交的陪伴感,更是一种融合阅读、创作与互动的完整体验。
Tipsy Chat谷歌商店应用描述,来源:点点数据
那么,Tipsy Chat如何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拿捏平衡,并以此构建专属的用户体验?接下来,将从其具体玩法展开分析。
“刷角色”像刷短视频,玩法却像小说创作
打开Tipsy Chat的主页,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传统的AI角色聊天界面,而是一个类似于“刷短视频”的信息流:每当用户下滑一次,便会看到一个全新的AI角色,且许多角色配有动态形象。这样的设计在感官上更贴近真人社交应用,能够有效降低用户首次接触AI社交时的陌生感,使其更容易上手。
Tipsy Chat主页,发现AI角色像是在刷短视频
当用户对某个角色的形象或简介产生兴趣时,可以直接点击进入聊天界面,开始与角色对话。与一些AI社交应用不同,Tipsy Chat不仅提供个性化的AI角色,还允许用户“定制”自己的虚拟身份——从名字、性别、年龄,到照片、兴趣爱好、个人描述、角色标签等都可以自由调整。更为灵活的是,用户在对话过程中可以随时删除或修改自己的设定,尝试以不同身份与AI角色展开互动。
通过聊天界面顶部入口,用户可以发现更详细的角色信息,包括该AI角色的创作者、人设关键词、人气值、故事简介等,还能聆听角色的语音(最长可达一分钟)。除此之外,用户可自由切换对话所依赖的大模型(如Grok 3、Gemini 2.5 等),并调整AI的记忆能力(8K–200K)。更细化的个性化选项还包括对话风格、温情度、是否开启语音功能,甚至可以一键重置记忆。
整体来看,Tipsy Chat的AI聊天具备非常高的“可操作性”。用户不仅可以灵活塑造和调整自己的虚拟身份,还能深度调控AI角色的行为逻辑。然而,这也意味着用户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设置,操作门槛相对较高。对于愿意投入精力的用户来说,这种设计能极大提升交互的可控性和沉浸感,但对于轻度用户而言,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。
如果说主页上的“刷角色”机制让用户像是在一次次偶遇中发现新惊喜,那么“发现页”则更多偏向于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角色筛选。在这个页面,用户不仅可以浏览更多角色,还能通过搜索和标签筛选来快速定位目标。搜索栏还会推荐一些热门关键词,进一步引导用户的探索。同时,页面内还保留了动态形象和语音预览功能,用户可以更直观地对比和选择。
Tipsy Chat发现页,全屏4个AI角色,顶部有筛选机制
除了对现有角色的探索,用户还可以直接创建属于自己的AI角色,可以选择“单角色”或“多角色”两种创作方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Tipsy Chat提供了非常详细的“角色创作指南”,涵盖了生成图像的注意事项、提示词案例以及命名、性别、问候语等细节示例。此外,系统还强调了审查标准,确保用户创作的内容符合质量和合规性要求。
相比单角色创建,Tipsy Chat的多角色创建功能更接近“小说模式”(目前仅支持英文版)。用户除了设置的主角身份信息外,还可以补充其他角色,并补充标题、标语、序言等设定。整个创作过程与“以第一人称写小说”相似,最终用户将能够以“主角”的身份与其他设定好的多个AI角色展开互动。通过“时间走廊”功能,用户还可以随时回顾自己曾创建的角色,就像在翻阅一本“书架”上的收藏。
具体观察下来,Tipsy Chat在角色创建与互动机制上的设计,比起“陪聊”,其更倾向“可玩性”和“用户主体性”,让用户在虚拟社交之外,获得更接近创作与掌控“新世界”的体验。
创作-付费-回馈:体验驱动的商业化设计
从商业模式来看,Tipsy Chat的付费体系紧密围绕用户创作体验展开,其内购设计不仅是变现手段,也在引导用户更深入地参与角色和故事创作。应用主要以内购形式变现,应用内货币包括红宝石、蓝宝石和硬币。不同货币的用途和获取方式差异明显,并且与用户在AI角色交互中的创作深度直接挂钩。
以AI记忆力为例,想要让AI角色拥有更长的记忆力,或使用更深度的模型,都需要消耗宝石。更具体地说,同样模型下,记忆容量越大,所需花费也越高。例如,Grok 3 Mini模型在4K记忆存储下需消耗5颗宝石,而在200K记忆存储下则需80颗(乘以16),若用户创建多个角色,高存储配置对宝石的消耗呈倍数级增加。
红宝石与蓝宝石在使用上功能一致,但获取方式和保质期存在差异。红宝石可以永久保留,用户可通过完成任务获取或直接购买,任务包括邀请新用户、创建角色、分享应用等;购买价格为5.9港元/1000颗红宝石。
蓝宝石则通过订阅获取,每月定量发放,并在下月刷新清零。订阅分为尝鲜版、标准版、加强版和豪华版,按梯度逐层加深功能。例如,标准版订阅用户每月可获得4000颗蓝宝石,并可使用200K AI记忆力、创建最多20个多角色聊天;豪华版则允许创建无限角色并延长AI对话的长度,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。
硬币作为激励用户创作的虚拟货币,与宝石不同,其价值来自社区的互动。若用户创作的AI角色获得其他用户的宝石消耗(如花费宝石延长记忆力、更改模型),系统会将所付费宝石的3%以硬币形式奖励给创作者。硬币目前可以按1:1兑换为红宝石,进一步强化了创作-激励-再创作的闭环机制。
值得注意的是,Tipsy Chat计划在未来开通硬币兑换现金的功能,这将把用户创作行为的虚拟价值与现实货币挂钩,意味着应用可能形成更完整的创作者经济生态:高活跃、高创作量的用户不仅能够在平台内获得更多创作回馈,还可能获得实际收益,从而激励更多长期投入和优质内容的产生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,也为AI社交应用的可持续商业化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。
结语
目前,沉浸式与多元化玩法已成为AI社交赛道产品竞争的主要方向之一;与此同时,将创作行为与激励机制结合的商业模式,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,也有助于赛道从单纯的虚拟陪聊,向“聊天+创作+变现”的新生态演进。未来,创作者经济与内容生态能否对AI社交的增长形成持续支撑仍有待观察。不过,即便赛道仍在探索阶段,但“内容为王”依旧是吸引用户、维系应用活力的关键,用户认可的故事,总会找到属于它的落脚之地。
本文源自「私域神器」,发布者:siyushenqi.com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odgame.com/66136.html